第一個思考是托盤企業和行業如何去適應供應鏈的創新和實踐?
供應鏈的創新和實踐,需要托盤不斷流動起來。以我的觀察來看,目前在中國市場,托盤的流動性并不是很好,更多的是托盤躺在倉庫里,出不了倉庫的門。這樣的話,托盤對供應鏈的作用就難以發揮。因此,隨著供應鏈的發展,托盤要更多地走出倉庫的庫門,要走向運輸,走向終端,一定要動起來。
那么,在動起來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思考一些問題。例如,我們的托盤不僅要適合于倉庫,倉庫也要適合于托盤;此外,托盤還要適應各種各樣的交通運輸方式,對于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所派生出來的各種物流環節和物流作業,托盤也要去適應。
目前大家都在努力推動托盤行業標準的建設,而在我看來,所謂“標準”不僅是托盤尺寸等標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完整的、為供應鏈服務的托盤服務標準體系,這也是我們目前需要重點思考和努力去做的。
第二個思考是對托盤的市場主導,到底是誰?這也值得國內外托盤行業認真思考。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在過去短缺經濟的時代,主要是由生產主導,也就是托盤的生產企業來主導市場,主導整個托盤行業的發展和運行。
而在過剩經濟的環境下,理論上是由市場主導,或者叫做消費者主導。要多少托盤,要多大的托盤,要什么樣的托盤等等,都是由消費者主導。在當今供應鏈創新實踐的過程中,市場主導的力量也在發生變化,個人認為是協同主導。
在目前的托盤行業,如果依然是生產企業做主導將會很難,因為生產企業承擔不起供應鏈創新對托盤發展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在基于供應鏈的大背景下,只有供應商和客戶之間做協同輔導,才是切實可行的。
以往的托盤行業會議,主要都是生產廠家參加,自唱獨角戲。今天我很高興的看到情況在變化,有很多來自托盤的需求方代表,也就是有越來越多的客戶企業參與到這個領域中來了。然而,在協同主導的中間,托盤領域如何開放,如何包容,如何共享,還需要我們去探索。
總的來說,以生產為主導的封閉式托盤發展的模式,已經不適應供應鏈的發展,不適于現代物流的發展,中國是如此,全球都是如此。
對于我們自身而言,如何將我們的會議平臺,打造為一個供應商和客戶共同協同的平臺,一個包容的平臺、開放的平臺、共享的平臺,這也是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托盤專業委員會需要解決的一個歷史命題。
第三個思考是在共享時代,在打造柔性化、個性化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過程中,托盤的運營模式如何變化?
其實,無論柔性化也好,還是定制化也好,實質就是客戶對托盤的單一功能不感興趣了。就如同客戶對商用車的單一運輸功能不再滿足一樣,他們需要的是一攬子服務,托盤、商用車等等只是一攬子服務中的一個元素而已。
這樣的變化,將會促使托盤企業的營銷模式發生顛覆性變化。如果企業只是將托盤當產品去賣,將會很難有理想的收益,因為提供的功能太單一。我們必須將托盤放在整套服務方案中,將其作為整個服務中的一個要素去做營銷,只有這樣托盤的作用才能發揮出來,托盤的價值才能夠得到顯現。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現在確實需要對托盤行業發展,尤其是在市場模式方面進行一些認真思考。如果只是生產托盤后直接在市場上銷售,這樣的市場模式未來恐怕要打一個問號。個人認為,未來將是“送產品、賣服務”的模式,目前流行的托盤租賃也只是過渡的模式。
作為托盤行業內的各位,無論是托盤的供應商,還是需求方,現在需要著手做協同的事情,大家共同來尋求一種托盤發展的市場模式。如何將托盤置身在供應鏈服務方案當中,從而最大限度地體現托盤的價值,這是我們未來托盤領域發展所要把握的一種方向。
